“挑刺管理”与“情绪低落”
张总是一家制造企业的老板,创业十余年,公司已从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二百多人。最近一年他越来越焦虑:交期老是延误、客户投诉频繁、员工流动率高。曾两次电话问我“工作积极性不高、情绪低落是什么原因导致?”。当时只是泛泛的从员工激励的角度跟张总做了沟通探讨。上周参加其月度经营分析会,会议过程中,我就感觉氛围不对,整个会“领导张总批评时间大于经理层读PPT汇报时间大于大家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时间”,整个会议下来,感觉不是“经营-分析会”,而是“汇报-批评会”。会上张总多次提到如下问题: “你每天都这么忙,到底忙出什么成果了?” “你连这个问题都发现不了,是怎么管团队的?” “说了这么多,我就问一句,这事你到底能不能搞定?” “说了一大堆,没一点有用都。” “我想要的是结果,你弄了一堆问题,我用你到底是做什么的?” ....... 这些话,几乎是从张总嘴里脱口而出。无论运营经理、生产主管,还是销售负责人,几乎没有一个能幸免。 张总自认为这样是“逼他们成长”,但实际上,会上看得出很多管理者都小心翼翼,只做表面功夫,甚至推卸责任,避免被“单点爆破”。 “挑刺”之下,人才流失无声无息 在张总眼里,中层管理者是执行层,是公司制度的落实者。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:中层的作用远不止执行——他们是上传下达的关键,是团队文化的带动者,是基层员工的精神支柱。 然而,在持续的否定中,中层管理者的信心被一点点磨灭。 运营经理老李离职前说了一句话:“张总,我不是做不好,而是不知道你到底想让我怎么做。每次开完会,我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” 这种挑刺式的管理,很容易让管理者陷入“永远不合格”的泥潭。他们既不敢冒险创新,也不敢诚实汇报问题,渐渐地,公司的问题就从“有人扛着”变成“没人管了”。 中小企业为何容易陷入“挑刺陷阱”? 在咨询过程中,我们发现中小企业老板之所以容易变成“挑刺型领导”,往往有三个共性原因: 一是对管理边界模糊。 很多老板认为自己是“全能型选手”,从市场到人事,从财务到生产,都能插一脚。久而久之,谁做得不好,他都看不顺眼,逐渐形成“你只要不是我亲自做,我就不放心”的心理。 二是对中层能力的预期过高。 一些老板会把自己的“经验”“眼光”“拼劲”套在管理者身上,觉得他们也应该像自己一样“通透”“自律”“敬业”。一旦达不到,立刻产生情绪性指责。 三是压力大,输出情绪而非策略。 经济不景气、客户难伺候、利润越来越薄……这些现实压力常常让老板无处发泄,开会成了“宣泄口”。挑刺变成一种本能,一种短暂的掌控感,但问题却并没有因此解决。 改变,从信任和方法开始 要走出“挑刺式管理”的误区,老板需要意识到: 1. 信任,不是放任,是设边界、给权力。 中层需要空间和权责明确的界限。例如,给生产主管设定明确的产能目标,但不要事无巨细干预班组的日常管理;给市场负责人设预算、定指标,但别用“这文案我不喜欢”去打断他的营销策略。 2. 情绪要藏在背后,问题要放在桌面。 如果发现某个管理者工作不到位,可以先私下沟通,了解真实原因,再决定是否在团队中提出批评。少用“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”,多用“这个部分我看到有几个改进点,咱们一起看看怎么优化”。 3. 反馈要具体、有方向。 光说“你这方案不行”是情绪输出,说“这个方案的逻辑不清、目标不明、操作落地难”,才是专业反馈。别怕说细了浪费时间,怕的是你含糊一句话,管理者回来改三版都不对。 4. 多给肯定和方向,而不是只盯问题。 挑出问题容易,指出方向更难。能让下属愿意改、愿意做、愿意承担责任的,不是批评,而是“我看到你这次方案逻辑上进步了不少,但还可以把数据支撑部分再补充完整”。 你的中层,决定了你的企业边界 有句老话说:“一个老板能走多远,取决于他能带出多强的团队。”尤其在中小企业里,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一辈子。真正决定你企业规模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的,是你有没有一群能独当一面、敢于承担的中层。 而这群人,需要的是信任、锻炼和鼓励,而不是永远被“否定、挑刺、怀疑”。 如果你是一个中小企业老板,不妨回头看看你的中层:他们最近有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?有没有主动提建议?有没有越来越少跟你沟通? 如果有,也许问题不在他们,而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们“试错和成长”的机会。
声明:本公众号非原创图文源自网络或其他途径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编辑时会略有修改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