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案例:A企业的困局:忙碌与失序的矛盾】
A企业,一家机床非标件加工企业,近年来面临了严峻的管理难题:销售经理带领的团队业绩平平,HR负责人工作三年仍未建立起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,管理计划经常出错。尽管大家看似都在忙碌,但问题却越积越多,最终老板不得不频繁“救火”。这让老板深感无奈。他意识到,关键管理岗位需要具备清晰明确的能力要求,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。于是,他希望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,找到适合岗位的“最佳人选”标准。然而,在与老板的沟通中,我们发现他对胜任力模型的理解存在误区,认为直接“搬运”同行的模型稍加修改即可。这种简单化的想法,其实忽略了企业的独特性和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。
本文将为您解析胜任力模型的三种构建途径,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,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您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方式。
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模型是指在岗位情景中员工个体潜在的、深层次的特征,它可以是动机、个性特质、自我形象、态度或价值观、某领域的知识、认知方式、行为技能等。
它有四个重要特征:与任务情景相联系、与岗位绩效有密切关系、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、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,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重要特征,才认为是胜任力。
所以,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,是一种包含多种胜任特征的结构,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力。
通过胜任力模型,企业可以:
1. 精准选人:明确岗位要求,提升招聘准确率;
2. 科学育人:为培训与发展提供清晰指引;
3. 有效用人:提升绩效管理与人才评估的客观性;
4. 稳步留人:通过能力提升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目 标,增加归属感。
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构建,决定了它是否能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。以下是三种常用的构建途径。
1. 归纳法:从现实中总结能力要求
方法概述
归纳法通过研究高绩效与低绩效员工的差异,提炼出关键行为特征,形成胜任力模型。这种方法依赖于具体的行为事件分析,因此更贴近企业实际。
优点
· 基于现实数据,模型与企业现状高度匹配;
· 应用效果较好,能直观指导选、育、用、留等人力 资源管理实践。
缺点
· 数据采集和分析耗时耗力;
· 需要专业的行为事件访谈能力,操作难度较高;
· 适用于成熟稳定的企业,对于变化快、规模小的企 业可能不够灵活。
案例
某制造企业发现生产线主管的绩效差异很大,于是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分析优秀主管和普通主管的具体行为,提炼出“精准的生产计划制定能力”和“高效的班组协调能力”两项核心胜任力指标。以此为标准进行招聘和培训后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。
2. 推导法:从战略目标推演能力需求
方法概述
推导法以企业战略、愿景和价值观为出发点,结合岗位职责,逻辑推导出胜任力要求。
优点
· 与企业战略及文化深度契合;
· 模型逻辑清晰,可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引。
缺点
· 缺乏具体行为支撑,描述容易流于抽象;
· 对实施者的战略洞察力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。
案例
某初创科技公司计划快速扩张市场份额,提出“创新驱动”的战略目标。通过推导法,他们将关键岗位的胜任力定义为“市场敏锐度”“技术创新能力”和“跨部门协作能力”,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招聘和绩效考核标准,显著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
3. 引用修订法:借用同行经验,因地制宜调整
方法概述
引用修订法是基于已有的胜任力模型,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调整。这种方法操作简便,适合企业初次尝试构建模型时采用。
优点
· 构建周期短,成本相对较低;
· 适合没有足够资源和经验的企业使用。
缺点
· 模型可能与企业实际脱节;
· 过度依赖外部模板,忽视自身独特性。
案例
A企业的老板一开始倾向于采用引用修订法。在咨询方的引导下,他理解到直接套用同行模型可能导致与企业实际脱节。于是,他们先参考了机床行业的通用模型,加入A企业对销售经理的独特要求,比如“精益报价能力”和“灵活交付方案设计能力”,最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胜任力模型。
不同的构建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和需求:
· 成熟稳定的企业:推荐归纳法,通过细致研究提炼真实有效的胜任力要求;
· 战略导向明确的企业:推荐推导法,为未来发展提供清晰指引;
· 初次尝试构建模型的企业:推荐引用修订法,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搭建模型。
A企业启示
在A企业的案例中,老板一开始的“搬运”思维低估了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性。最终,他们通过结合引用修订法和归纳法的优势,既借鉴了行业经验,又加入了自身的实际需求,成功构建了适合企业的胜任力模型。
胜任力模型的构建,是从“人”到“事”的关键连接点。它不是简单的“搬运”,而是科学的方法和深度的思考过程。企业老板们,不妨停下来思考: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推动企业发展?当你找到答案,胜任力模型将成为助推企业腾飞的秘密武器!